举舉擧、𦦙jǔ字级:一部首:丶笔画:9结构:上下 擎,手向上托物。《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百钧,而不足以~一羽。”《后汉书·费长房传》:“又令十人扛之,犹不~。” 泛指拿起,举起。《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弈者~棋不定,不胜其耦。”白居易《宿紫阁山北村》诗:“~杯未及饮,暴卒来入门。” 挺起,挺立。《史记·梁孝王世家》:“景帝跪席~身曰:‘诺。’” 起身,动身。《国语·晋语五》:“[宁嬴氏]~而从之,阳子道与之语,及山而还。” 去,离开。东方朔《七谏·自悲》:“苦众人之难信兮,愿离群而远~。” 飞去,飞离。《吕氏春秋·审应》:“凡鸟之~也,去骇从不骇。” 飞翔。《管子·七法》:“有飞鸟之~,故能不险山河矣。” 上升,腾起。《诗经·郑风·大叔于田》:“叔在薮,火烈具~。” 点燃。《庄子·让王》:“三日不~火,十年不制衣。” 立,立嗣。《史记·楚世家》:“楚国之~常在少者。” 建树。《后汉书·光武帝纪上》:“今不同心胆,共~功名,反欲守妻子、财物邪?” 兴起,发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 振兴,崛起。《史记·礼书》:“仲尼没后,受业之徒沈湮而不~。” 提拔,推举。《论语·子路》:“子曰:‘先有司,赦小过,~贤才。’”《管子·法法》:“闻贤而不~,殆。” 选举。古代一种选官制度。《汉书·高帝纪上》:“~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年二十,~孝廉为郎。” 任用。《史记·五帝本纪》:“~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 科举考试。孙光宪《北梦琐言·裴相国及第后进业》:“唐相国裴公坦,太和八年李汉侍郎下及第,自以~业未精,遽此叨忝,未尝曲谢座主。” 中举。韩愈《讳辩》:“愈与李贺书,劝贺~进士。” 举出,提出。《论语·述而》:“~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检举,揭发。《荀子·不苟》:“~人之过,非毁疵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适诸窦宗室毋节行者,除其属籍。”(适:通“谪”,责备。) 纠正。《吕氏春秋·自如》:“故天子立辅弼,设师保,所以~过也。” 演奏。《诗经·周颂·有声》:“既备乃奏,箫管并~。” 生育,抚养。《史记·孟尝君列传》:“初,田婴有子四十余人,其贱妾有子名文,文以五月五日生。婴告其母曰:‘勿~也。’其母窃~生之。” 言,言说。《礼记·杂记下》:“过而~君之讳则起。”(过:说话失误。) 谋议。《吕氏春秋·异宝》:“其主俗主也,不足与~。” 提问,发问。《礼记·曲礼上》:“主人不问,客不先~。” 记录。《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仲尼使~是礼也。” 行,做。《荀子·仲尼》:“故知者之~事也,满则虑嗛,平则虑险。”(嗛:不足。) 举动,行动。《史记·周本纪》:“今又将兵出塞,过两周,倍韩,攻梁,一~不得,前功尽弃。”《汉书·艺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 ㉑ 攻占,攻取。《孟子·梁惠王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之,人力不至于此。” ㉒ 拾取。《吕氏春秋·下贤》:“锥刀之遗于道者,莫之~也。” ㉓ 借取。欧阳修《原弊》:“当其乏时,尝~债于主人,而后偿之,息不两倍则三倍。” ㉔ 没收。《周礼·地官·司门》:“凡财物犯禁者~之。” 逮捕。《后汉书·阳球传》:“以严苛过理,郡守收~。” 祭祀。《诗经·大雅·云汉》:“靡神不~,靡爱斯牲。” 杀牲为盛馔。《国语·楚语下》:“祀加于~。” 皆,全。《孟子·梁惠王下》:“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案~白~厝~措~错~烽~劾~籍~疏~奏包~标~察~称~刺~殿~废~高~广~过~豪~覈~检~纠~枚~骞~谴~轻~韶~收~疏~抬~遐~霞~轩~选~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