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遺wèi字级:一部首:辶笔画:12结构:半包围 给予,馈赠。《左传·宣公二年》:“今近焉,请以~之。”《史记·晋世家》:“荀息牵曩所~虞屈产之乘马奉之献公。” 寄,送(信)。《左传·成公七年》:“巫臣自晋~二子书。”《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魏王及公子书。” 遗遺yí丢失。《吕氏春秋·贵公》:“荆人有~弓者,而不肯索。” 丢失的东西。《战国策·秦策一》:“期年之后,道不拾~,民不妄取。” 遗漏。曹植《七启》:“举不~才,进各异方。” 遗漏的东西。司马相如《难蜀父老》:“冠带之伦,咸获嘉祉,靡有阙~矣。” 抛弃。谢灵运《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诗:“良时不见~,丑状不成恶。”苏轼《喜雨亭记》:“今天不~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 排泄(大小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矢矣。”《后汉书·张湛传》:“湛至朝堂,~失溲便。” 遗留,剩下。宋玉《九辩》:“独耿介而不随兮,愿慕先圣之~教。”曹操《蒿里行》:“生民百~一,念之断人肠。” 残存下来的人或物。《诗经·大雅·云汉》:“周余黎民,靡有孑~。”《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讫于孝武后元之年,靡有孑~,耗矣。” 招致。《老子》九章:“富贵而骄,自~其咎。” ~爱~才~草~策~尘~风~弓~噍~老~类~民~世~体~言~遗孤~归~孑~馈~阑~拾~问~献~饷~遗~道不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