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高考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词汇 高考汉语字词 高考文言文 古诗文阅读 旧版资料
诗文 | 《哀岁》 |
释义 | 《哀岁》
(黄寿祺 梅桐生译) 【注】 《哀岁》与《伤时》,从题目上看,没有多大差异。哀、伤,岁、时同义。诗人为强调其悲伤之情,另起一章,再作咏叹。但在表现方法上,《哀岁》 自有独到之处。 《伤时》开篇写的夏季,《哀岁》接着写秋天: “旻天兮清凉,玄气兮高朗,北风兮潦冽,草木兮苍唐。”由夏入秋,清楚地显示出组诗的抒情脉络。“秋”经楚辞作者们的渲染,已固定为具有悲凉氛围的意象,这是不用多说的。此诗正是以秋起兴,引出“岁忽忽兮惟暮,余感时兮凄怆”的感叹。对于一个怀才不遇的人来说,在一年将尽之际,回首往事,最能引起他感伤的,莫过于光阴飞逝,白首无成之类的意绪了。这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感叹是不同的。并非主观不努力,而是没有可以努力的条件。所以,紧接着揭示了原因: 世道昏暗。 “伤俗兮泥浊,矇蔽兮不章。”这是对世道不公的愤怒指责。下面四句则形象地表现这世界是怎样的“矇蔽不章”:沙砾当作宝贝,夜明珠反被抛弃; 恶草葈耳堆满仓库,香椒美玉蒙上灰尘。两组对比十分强烈,其中的喻意也十分鲜明: 坏人当道,贤人遭殃。 面对这种现实,诗人采取了退避的方式。正所谓“惹不起,躲着走”。他摄衣缓带,手持宝剑,驱马登车,要离开这污浊的地方。然而,沿途所见景象,仍不堪入目。这是一个怎样的世道哟! 毒虿、马蜂、蚰蜒、螳螂这些恶虫肆意横行,充斥于大街小巷,不可一世。看见此景,诗人抑制不住内心深处的悲伤和愤慨。历史人物伍子胥和比干的悲惨结局猛地闪现在脑海。诗人没有在此过多联想,念头一闪,又回到现实,还是再走吧,到一个遥远的地方去潜行隐居。 与《伤时》篇相比,《哀岁》同样是逃避黑暗现实,但没有上天,而是“入地”。大约是上天亦不能解决问题,因而另寻一途。诗人扔下宝剑摘下帽子,学起蛰龙,潜藏于山泽和丛林。隐居本是士大夫避祸远灾、洁身自好、独善其身的良方。隐逸也是摆脱羁绊通向自由的途径。不过,绝对自由逍遥的代价可能是绝对的孤独。诗人在隐居时显然强烈地感受到了这种滋味。这是通过人和物的对比表现出来的: “黿鼍兮欣欣,鳣鲇兮延延,群行兮上下,骈罗兮列陈”。诗人从中深切地感到茕茕独处,无友无故的孤独和悲哀。这一段描写,除了以动物的成双成对衬托自己的形影相吊,表现自己的孤独寂寞外,另一层含意也是可以把握的,即动物之“群行上下,骈罗列陈”,其体“延延”,其状“欣欣”,反映的是自然界小生灵们的安详自在、和睦欢愉,比较出了人世间的冷酷无情,多灾多难。所以,自然也就觉得雨雪纷纷格外寒冷,寒夜漫漫时光难捱。那寒夜荒原上的点点萤火,更增添了几分神秘和凄凉。对“蛰龙”式的生活,诗人感到厌倦,作出了否定。 最后四句回到自身,写自己美好的品行无人赏识,因而无人荐引。诗人愁肠百结,在低沉的叹息中结束了全篇。 王逸深谙屈赋“依诗取兴,引类譬谕”的特点,本篇“善鸟香草,以配忠贞; 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的手法,运用得十分娴熟。同时,又从中构成鲜明的对比。《伤时》着重于人事的对比,而且从今昔的角度展开;《哀岁》虽有历史人物出现,却一笔带过,着重的是物与物和人与物的对比。物又分多种,或植物,或动物,或宝物。动物中还分水栖陆栖。其深层喻意,仍是人与人的对比。 物与物的对比,如“沙砾”对“夜光”,“椒瑛”对“枲耳”,均是对立的形象。美丑的对立隐喻的是是非颠倒的现状。“虿、蜂”等一组恶虫,虽未出以相应的对立物,但以恶虫之横行喻小人之得势之意是明显的,“贤人不遇”的比喻就是意在言外了。这是很经济的手法,不出以喻体而喻义自现。关键在于诗篇中有一个比喻的环境。关于水族类的描写,字面是物和人的对比。这里有两层意蕴。一是动物之自在和人类之不自在的对比,欢乐与孤独的对比; 另一层意思则回到传统的比兴观中,即视“鼋鼍”等为恶虫,以其欣然自得,对比出忠良贤达之冷落不幸。 全篇以出门所见,生发出无尽的感慨。触目皆恶虫,举世皆小人,无论大街小巷,还是水泽山林,没有一块安身之处。只此两境,已将诗人的彻底失望表达得淋漓尽致。我们不难想象他举步维艰的窘况和走投无路的悲哀。 |
随便看 |
|
高三复习网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