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高考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词汇 高考汉语字词 高考文言文 古诗文阅读 旧版资料
诗文 | 《六月六(节选)》 |
释义 | 《六月六(节选)》
“六月六”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具有原始宗教性质,可能是古代某种祭祀仪式的遗传。在布依族民间文学中有不少作品反映这个节日的由来。这些作品的内容、情节虽不相同,但大都把它同自然的斗争联系起来。我们选录的这段故事情节,见之于流传在贵州兴义地区长篇叙事诗《六月六》。 长篇叙事诗《六月六》描写布依族群众在得莱、阿菊夫妇带领下征服害虫的斗争。有一年布依族的瑕学(兴义)地方飞蛾、蚂蚱为害,庄稼蔫死,人们生活受到严重威胁。年轻的得莱、阿菊夫妇率领大家扑灭虫害,但飞蛾、蚂蚱肆无忌惮,猖獗日盛,得莱、阿菊昼夜焦急,梦中受到祖先补杰的指点,决心去向太阳、月亮求援。他们翻山越岭,得到蜘蛛、燕子、蛤蟆相助,斩兽开山,断水夺路,终于到了太阳山、月亮滩,太阳公公、月亮婆婆赠给他们降服害虫的龙猫竹,青头帕、青布裙和银圈压领,授予扑杀之法,又以白马载他们返回故乡。他们经过精心布置,又一次发动了对害虫的战斗,扑灭了飞蛾、蚂蚱,夺得了胜利。庄稼复又兴旺,人们安居乐业。接受太阳公公、月亮婆婆的指点,从此以后每年六月六日,人们就在田里插上龙猫竹,家家晒衣服,户户下田薅秧。并且为了感谢太阳、月亮,还剪出一对白纸马,包上四个粽粑,拿到田边、地头供奉他们。 得莱、阿菊形象具有独特、美好的光彩,寄托了布依族群众的道德理想。他们急公好义,热心为众人赴汤蹈火,兴利除害。他们的优秀品格在选录的这部分诗歌里有着充分表现。作为群众的领袖人物,诗歌刻画了他们与群众的密切关系,他们在群众中的影响。他们从太阳山和月亮滩取经回寨后,群众奔走相告,好像迎接“神仙天上来”,把他们“围了一圈又一圈”。当他们一声号令,四十八寨的小伙、姑娘、银匠,就都聚拢来听从调遣,连燕子、蜘蛛、蛤蟆也纷纷请战。而整个战斗在他们的指挥下井然有序,气壮山河。诗歌在进行这些描写的时候,一方面注意写出他们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例如斗杀蚂蚱王一节就集中生动地突出了他们身先士卒勇斗颃敌的英雄气概和超群技艺;另一方面又重视将他们个人的作用与集体斗争结合起来,例如人们穿戴完毕战斗开始后,诗歌这样描写:“得莱吹牛角,/阿菊举竹桠。/一齐动手灭飞蛾,/一齐动手打蚂蚱。/燕子穿梭啄蚂蚱,/蜘蛛网上飞蛾挂,/蛤蟆张开大嘴巴,/一见虫虫就吞下”,以主人公为核心,各方面力量充分发挥。得莱、阿菊的勇敢、才能和各种美德通过集体得以实现,而集体的斗争又生动地烘托了他们的形象和精神。在大量古代歌谣中,理想人物常常被赋予独往独来的神的特征,不大注意对理想人物以外的人的力量和智慧的刻画。《六月六》注意了英雄和众人的辩证关系,理想人物也还带有“神气”,但已趋向人、神合一,这表明人类在征服自然的实践中愈来愈意识到了自身的力量,他们不仅确认英雄人物的统领作用,而且确认这些人就生活在他们之中。这显然是属于朴素的唯物论的英雄观,十分难能可贵。 《六月六》反映人与自然的斗争,因而其中也特别表现了布依族群众的自然观。从朴杀飞蛾、蚂蚱的事情上可以看到,对于妨害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灾害,他们积极抗争,不屈不挠,在恶劣的生态环境中高高昂扬着人类的尊严。但对那些给予人类以光明幸福和帮助的万象万物,布依人则无比崇敬和热爱。向太阳公公、月亮婆婆求法,太阳公公、月亮婆婆热情帮助等情节,反映的实质上是古代布依人对以太阳、月亮为象征的化育人类的时空运动的崇拜。对那些益虫益鸟,如燕子、蜘蛛等,诗歌则赋予它们以人格化的力量和感情,引以为人类的朋友,当作大家庭中的成员。就是说,布衣族群众改造自然又热爱自然,希望生活在和谐美满、万物共荣的生态环境中。扑灭虫害之后四十八寨那一派喜庆景象,就正是这种生存愿望的反映。 《六月六》的结构单纯、完整。开篇提出问题: “六月六”及有关习俗何以由来?主体部分展开得莱夫妇带领群众所进行的灭虫斗争,具体解释所提出的问题,最后从主体部分引出结论,点明由来,回应开篇,前后整然一体。诗歌语言生动有力,喜用重叠、反复和铺排等手法加强抒情和表达效果。在选录的这一部分,此种特点尤为明显,从得莱夫妇布置战斗,到他们大战蚂蚱王,都因为重用了这些手法,而显得诗情充沛,气势浩荡。比如斗蚂蚱王一节,十二个“打”字一气铺排,把战斗的紧张激烈,主人公的英勇顽强都表达得非同凡响。 |
随便看 |
|
高三复习网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