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高考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词汇 高考汉语字词 高考文言文 古诗文阅读 旧版资料
诗文 | 《五峰游记》 |
释义 | 《五峰游记》我向来惯过“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的日子,一切日常生活的经过都记不住时日。 (1919年《新生活》第2、3期) 赏析纪游散文,在我国历代散文中是最多见的一种文章体式。这种散文或咏名山大川,或记游历所见,笔法变化无穷,各尽其妙。《五峰游记》记作者游河北昌黎五峰山所见所感,粗粗看去,同历代游记文章并无不同,但仔细品味,却独具特色。 博大的胸襟和深邃的思想,使这篇看似悠闲的纪游文字具有一种开启心智、启迪思想的艺术力量。 题目是《五峰游记》,并不直写“五峰”奇观,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写去“五峰”沿途所见,而记沿途所见又不重自然景观,却特别关注社会风情和革命历史的“纪念地”,即使是对滦河的记述,所发感慨也灌注以革命思想。作者对五峰之游,与其说是观赏山水胜景,不如说是追踪滦县、昌黎一带民主革命和民族斗争的革命遗迹,更为确当。本文记“历史上的纪念地”凡两处:一是滦州车站,先有辛亥年张绍曾将军在此停军不发以十九信条要挟清廷,后“有一标在此起义”,营长施从云等在此殉难,这是记历史上的反清民主斗争;一是记昌黎车站铁路五警士因干涉日本驻军的无礼行径遭惨杀一事,这是记此地人们反抗日本军国主义的民族斗争。闲闲着墨,似乎顺笔提及,文字简劲,不渲染,却也因此更见真实:中华民族历来不曾屈服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剥削、压迫和欺凌,斗争连绵不绝,遍地皆是。一股民族豪气扑面而来。 作者记“实”,也论“虚”,着眼点仍在斗争。滦河河身“移徙无定”,“居民都以为苦”,作者据此却生发出别样的感触:“其实滦河经过的地方,虽有时受害,而大体看来,却很富厚,因为他的破坏中,却带来了很多的新生活种子,原料。”“这条滦河简直是这一方的旧生活破坏者,新生活创造者。”作者不写滦河之美,而写它的“泛滥”;不写“泛滥”危害之烈,而写它在“破坏”中却带来“很多的新生活种子,原料”。这是就实论虚,引发出关于破坏与建设、革命与创造的辩证思考。这在当时可以看作是“石破天惊”之语。从生活中所见之物说起,顺带阐发中国需要革命的深刻道理,于平凡处见真知,警拔而深刻,非革命家、思想家不能出此语。本文因此而同一切古往今来纪游文章判然有别,独标风致。 不过,它究竟还是一篇游记,并非社会考察记。记“五峰”胜景,文字古朴而简劲;峻急深刻的思想,深隐在舒缓的语调中,透出作者的坚定和自信。此种艺术境界非有深厚的艺术功力难于获致。 |
随便看 |
|
高三复习网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