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高考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词汇  高考汉语字词  高考文言文  古诗文阅读  旧版资料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锡克教的出现
释义

锡克教的出现

锡克教于15世纪末由纳那格创立。它原属印度教的一支,由于印度教虔诚运动的开展,后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教。锡克教徒非常尊重本教的首领和祖师,尊称为“古鲁”。从第一师尊纳那格(1469—1539)算起,到高温德·辛哈(1666—1708)为止,先后共有10位师尊。此后,虽然还有其他人继任领导,但都不再称为师尊。按照规定,凡承认锡克教教义、十位师尊和锡克教的著名经曲《戈兰特·萨哈布》者,皆可成为锡克教徒。
锡克教提倡平等、友爱,强调实干,既反对印度教森严的种姓制度,也不赞成伊斯兰教排斥异教的种种做法,也反对宗教的偶像崇拜和歧视妇女。该教的创始者纳那格曾公开宣称:“我的宗教既不是印度教,也不是伊斯兰教。”它是一种试图把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融为一体的新宗教。锡克教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有它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根源。
纳那格师尊所处的时代,正值洛提王朝统治时期(1451—1526),当时印度教种姓歧视非常严重,引起低级种姓的强烈不满,洛提王国出现了混乱局面。这时,道莱特汉·洛提的儿子提拉华尔·汗怀有篡夺王位的野心,竟然给巴卑尔写信,鼓励他进攻印度。巴卑尔本来对印度虎视眈眈,垂涎三尺。得信之后,喜出望外,遂率兵向印度进发,在帕尼帕特地区(现属哈里亚纳邦)同当时的国王易卜拉欣·洛提激烈交战,结果易卜拉欣·洛提战败身亡。
师尊纳那格对提拉华尔·汗的行径非常气愤,大为不满。他认为,这会使国家更加遭殃,人们更加受难。因此,他把巴卑尔的军队看成是入室豺狼,比喻为“罪恶的迎亲队”。当时,虽有许多人大声疾呼,反对社会黑暗和人民中间的伪善现象,但谁也没有把这种现象归咎于当时的统治阶层,只有师尊纳那格首先公开谴责和咒骂腐朽的统治者以及封建领主,把他们说成是刽子手、恶狗和吸血鬼。他还把耳闻目睹的血淋淋的事实写成一本书,有力地揭露了当时由于巴卑尔入侵所造成的桩桩惨案。
师尊纳那格公开反对朝圣和宗教的伪善。一次,他云游到哈里杜瓦尔,看见人们站在恒河里,面向东方,朝着太阳浇水。师尊纳那格便也站在恒河里,面向西方浇水。因为他不面朝东,而是面向西浇水,人们误认他是疯子,有人还前来和他辩论,问他:“你面朝西给谁浇水?”他回答:“给太阳呀!”又问:“太阳有多远?”他回答:“说不清”“可你为什么朝西面浇水?”“在迦尔达尔普尔有我的地,都干了,我在给地浇水。”纳那格说。一个学者听了他的话哈哈大笑起来,然后轻蔑地问道:“可是你浇的水连河岸都到不了,都洒在河里了,怎么能到达迦尔达尔普尔呢?”纳那格立刻反驳道:“如果我浇的水到不了迦尔达尔普尔,那么,你浇的水怎么能到太阳那里呢?”他们被纳那格驳得哑口无言。
纳那格反对男尊女卑。当时,社会上妇女备受歧视,在一些信仰印度教的种姓中,流行着一种杀害女婴的陋俗,女孩一生下来,就被杀死。师尊纳那格坚决反对这种野蛮行为,并指出了妇女应有的地位。他认为,在生活中,男子离不开女子,否则没法过日子。他还说,妇女既然能生出帝王、仙人和英雄,她们在男人面前为什么就一钱不值呢? 怎么说她们低贱,微不足道呢?
师尊纳那格讲究实际,不相信出家为僧和云游山林就可以见到梵天的说法。他认为,家居是最理想的。他说,人们只有尽好家庭义务,才能沿着正确道路到达梵天那里。他发现,几乎所有教派只强调外表形式,因而相互争吵,有许多天真的人就是在这种争吵的烟雾中受骗上当的。因此,他鼓励和开导这些人挣脱骗人的罗网。
师尊纳那格出生于平民之家,生活在平民之中,他一生从事耕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时常教导教徒:“生活在虚幻之中,而不为虚幻所迷恋,才能得到真正的瑜伽(即精神和梵天融为一体)。靠外表的伪装,什么也不可能得到。”他认为,只会吹牛说大话和谈经论道的人,不会成为瑜伽者,只有平等待人的人才是真正的瑜伽者。
师尊纳那格活了77岁,他一生以普通人的身份传播着他的教义,影响很大。他死后,他所创建的锡克教,迅速地传播到整个旁遮普和印度河流域。
师尊纳那格之后,恩戈代瓦当了锡克教的第二代师尊,纳那格在世时,亲自把师尊的宝座交给了他(1539年纳那格指定信徒恩戈代瓦作为自己的继承人)。恩戈代瓦(1539—1552)死后阿尔马·达斯(1552—1574)继位,他为宣传锡克教主张,扩大锡克教影响而作了大量工作。后来他任命女婿拉姆·达斯·索迪为师尊。从此师尊一职由索迪家族世袭。拉姆·达斯在锡克教圣地阿姆利则修建了一座锡克教庙。庙身镀金,故以金庙得名,作为锡克教最神圣的朝拜中心。但这项工作到第五代师尊阿周那代瓦时才竣工。阿周那是拉姆·达斯的小儿子(1581—1606),阿周那任师尊期间也作了大量工作,他主要修建了达南达南和斯里哈尔高温德普尔这样的城市,编辑了古代的典籍,还竭力向锡克教徒灌输英雄精神。后来由于被莫卧儿皇帝怀疑,而惨遭杀害。至此,结束了锡克教和平发展的道路。阿周那临死前任命儿子阿尔·哥宾德(1606—1644)接任,为第六代师尊。由他开始,锡克教发展成了半武装的宗教组织,注重了武装组织和训练,经常与政府军和异教徒发生冲突。第七代师尊由哥宾德的孙子哈尔·拉伊继位(1644—1661)。他被莫卧儿皇帝囚禁于德里后,任命次子哈尔·克里香为继承人继位3年(1661—1664),他13岁不幸夭折,死于天花。他的继承人是第六代师尊哈尔·哥宾德的次子代戈巴哈杜尔,执政11年(1664—1675)。当时正值奥朗则布统治印度,印度教徒处境险恶,最后师尊代戈巴哈杜尔被迫自杀。他死在德里的姜德尼·焦格,他死后,由高温德·辛格继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第十位师尊。他在任期间,对锡克教进行了重大改革,废除了师尊制度。自师尊纳那格死后,印度教的处境越来越坏,因此锡克教师尊们意识到要改变处境,必须实行军事化。从第六代师尊哈尔·高温德开始(17世纪初),锡克教开始发展为武装组织,经常于政府军以及印度教徒、伊斯兰教徒进行武装冲突。到高温德·辛哈时期实现了军事化。
“锡克”的真正含义是“进了学的人”或“受过教育的人”,锡克教徒们受的教育不是一般的教育,而是有关英雄精神和为了维护尊严而献身的教育。这种教育远在第一位师尊纳那格时就已开始,到第十位师尊高温德·辛哈又得到了发展,完成了锡克教军事化的任务,组成了一支强大的锡克军,并率领一支军队同莫卧儿军队展开了长期斗争。高温德·辛哈给教徒举行献身仪式,要求教徒蓄长发、带发梳、戴钢镯、穿短裤、佩短剑,以区别于其他教团。有种说法,认为这五件东西随时提醒教徒对本教坚信不移。
到1699年,师尊高温德·辛哈在旁遮普的阿南德普尔·萨哈布召开了8 000人大会,会上宣布成立卡尔萨党,以便用武力对付各种灾难,保卫锡克教。同时还给男性锡克教徒取了一个共同称号叫“辛格”(雄师)。锡克人给人们以勇敢无畏的印象,这同他们接受的教育有关。
高温德·辛哈为了拯救那些受苦受难和被压迫的人民,参加了一次又一次的战斗,最后他不幸被刺身亡,享年42岁。
高温德·辛哈死后,称锡克教领袖为“师尊”的传统便宣告结束,而以锡克教经典《戈兰特·萨哈布》代表师尊。但锡克军先后在锡克教领袖班达·威拉克和兰季德·辛哈的领导下,仍然进行了不懈的战斗。在锡克人的整个历史上,班达·威拉克也是一位很有朝气的领袖人物之一。他原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和尚,师尊高温德·辛哈临死前不久才结识了他。他对高温德·辛哈曾发誓过,“我一定要结束莫卧儿人的暴行”。
班达履行了自己的誓言,在他的领导下聚集起的锡克军,在斯尔京德地区把莫卧儿军打得落花流水,吓得莫卧儿人不得不从德里调兵遣将。班达又浴血奋战,达数月之久。最后,班达和他的妻子儿女以及剩下的士兵,全被活捉,押送德里,在那里受到了百般折磨,终于惨遭杀害。
随着时间的流逝,锡克教分成了12个支派,这些支派叫米斯尔。其中一个支派里出了一位青年领袖,名叫兰季德· 辛格(1780—1839),是他再一次把分散的锡克人聚集在一起。
1839年6月27日,兰季德·辛格逝世之后,由他6岁的幼子达立普·辛格继位。从此以后,旁遮普动荡了10年,内部四分五裂,勾心斗角,被英国人利用。结果锡克军被英军打得一败涂地,达立普·辛格被俘,并被押送英国。从此英国人开始了对旁遮普地区的统治。
1919年4月13日,在阿姆利则四百余锡克人遭到英国当局杀害,致使许多锡克教徒纷纷脱离英国人的控制,参加到圣雄甘地领导的自由运动中去,各种形式的斗争,此起彼伏。锡克人在独立斗争中,也起过重要作用,为印度独立做出了贡献。
随便看

 

高三复习网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02-2024 zjsgf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0: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