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高考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词汇 高考汉语字词 高考文言文 古诗文阅读 旧版资料
诗文 | 《自悲》 |
释义 | 《自悲》
(黄寿祺、梅桐生译) 【注】 屈原的作品,如《离骚》、《九章》等,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完成了诗人形象的自我塑造。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悲剧性的巨人形象,是一个充满矛盾痛苦的多面体,是作者思想、人格、情感的自我表现。屈原的作品形成了一个自足完满的自我形象系统,通过这些作品,后人可以了解诗人生平、思想、人格和情感等重要方面。但是,对一个作家的全面认识,不仅包括作家的自我表现,而且还包括人们对他的认识和评价,《自悲》一篇就是以代言体的形式来表现读者东方朔的信息反馈的,它再现了屈原形象的一个侧面,刻画了屈原放逐时的矛盾心理,从而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屈原形象,另一方面,它又并非消极被动的再现或摹仿屈原的作品,而是在再创造的时候,渗透了东方朔的情感,借屈原的形象,折光般地闪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个性,可以说,这后一方面的意义,才是《自悲》一诗的价值所在。 《自悲》 一诗,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从开篇到“孰能施于无报”,是第一部分,再现了屈原放逐于山泽林薮三年后,决无被召回朝廷可能的情况下的矛盾苦痛心理。希望破灭了,屈原反躬自省,自觉问心无愧,决心坚持操守,矢志不渝,同时又悲伤老之将至,志业难成,他深恨小人当道,迫使自己远离故国。这一段描写缠绵悱恻,幽情婉转,将屈原内心的苦闷悲愤揭示得淋漓尽致,而在悲哀中,又写出了他“操愈坚而不衰”的坚韧执着的个性,具有悲与壮的美学意蕴。从“苦众人之皆然兮,乘回风而远游”到篇终,写屈原被迫远游,他北登恒山,南临会稽,人间之游不能解除痛苦,于是升腾远举,在天外寻找隐居之乐,但离群索居的生活仍旧不能使他得到片刻的安宁,他生性富于求索,不甘寂寞,他激烈的情感和倔犟的性格时时在煎熬着自己。这一部分采取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手法,将屈原居则忽忽若有所失,出则不知其所往,悲肠一日九迥的心理在更高更深的层次上刻画出来,远远超出了“自悲”的畛域,上升到悲天悯人,伤世感时的境界,凸现了屈原的伟大人格。 作为一首代言体诗,如果仅仅代他人说话,或简单机械地复述他人的作品,则这样的代言诗是不足称道的。《自悲》一诗的价值就在它代屈原而言之时,表现了东方朔的思想、情感和个性。司马迁在 《史记》中列东方朔入《滑稽列传》,公正地评价了东方朔的学识、志向、辩材,他对当时社会丑恶现实的不满,他一生不得志的遭遇。然而,东方朔尚在世时,就有人讥笑他“积数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并讥笑他是“狂人”,东方朔死后,他嬉笑怒骂的那种 “颠狂”性格,被误解为滑稽可笑、哗众取宠、荒诞不经。汉武帝对东方朔采取的是 “倡优畜之”的态度,而后人却以此视东方朔为俳优小人,是专事取悦君王的弄臣,在华丽而可笑的外衣掩盖下,人们忽视了东方朔悲剧的一生。东方朔生于西汉鼎盛时期,但他以敏锐的目光发现了盛世的黑暗和腐朽,他自称“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在著名的 《答客难》中,他指出一个人的功业志向的成功与否,受制于统治者,“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泉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这是他一生经历的痛苦总结,是对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控诉。他大胆批评汉武帝大兴宫室、衣食犬马、作俳优、舞郑女的荒淫生活。(见《汉书·本传》)他著有《非有先生论》借古讽今。在临死之前,他还进谏汉武帝说: “愿陛下远巧佞,退谗言”,(《史记·滑稽列传》) 这些都说明东方朔是一个正直敢言的知识分子,他的滑稽行为,是希望在插科打浑中,揭露出事物的自相矛盾,以此规劝君王,这一点与汉大赋作家的讽谏之意相同,可惜汉武帝到东方朔死时,才感到他“多善言”。正因为东方朔有这样的经历,这样的思想,所以,他对屈原抱有深切的同情和敬仰。王逸认为《七谏》是“追悯屈原,故作此辞以述其志,所以昭忠信,矫曲朝也”,其实这只说到了东方朔创作《七谏》的一个方面,没有看到他尊屈原以为师,以其志为同调的主要方面。屈原生于乱世,用其生命为楚国的前途、同奸佞权臣抗争,造成惊天动地的举动。东方朔生于太平盛世,他的避世金马门的朝隐之举,用心良苦,也是为了规劝汉武帝,虽然他没有作出壮举,但其品格情操也是无可非议的,他的《七谏》无论思想内容,或艺术形式,都是应该肯定的。 在屈原形象光辉的掩盖下,《七谏》被后人视为摹仿《九章》之作,不曾给以重视,这是应该重新加以认识和评价的,我们认为,这是鉴赏《七谏》各篇的前提。 |
随便看 |
|
高三复习网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