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闲人亦何幸,也随旌旆到银尖。”诗句出处:《归东阳临岐上杜使君七首》;是唐朝诗人贯休的作品。
一从到后常无事,铃阁公庭满绿苔。
红锦帐中歌白雪,乌皮几畔抚青英。
不知何物为心地,赛却澄江彻底清。
谁报田中有黑虫,一家斋戒减仙容。
分忧若也皆如此,天下家家有剩舂。
忧民心切出冲炎,禾稼如云喜气兼。
林下闲人亦何幸,也随旌旆到银尖。
方恐狱中桃树出,忽闻枯木却生烟。
褚祥为郡曾如此,却恐当时是偶然。
枯骨纵横遍水湄,尽收为冢碧参差。
分明为报精灵辈,好送旌旗到凤池。
舍鲁依刘一片云,好风吹去远纤尘。
犹期明月清风夜,来作西园第八人。
【注释】:
下:
①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庞涓死于此树之下。”②等级低的。《战国策·齐策一》:“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③谦词。《水浒全传》第六十三回:“蔡福听了,心中暗喜:如此发放,正中下怀。”④质量低的。陆羽《茶经·五之煮》:“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⑤时间在后的。《孟子·尽心下》:“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⑥次序靠后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称帝喾,下道齐桓。”⑦低于;少于。《吕氏春秋·雍塞》:“此不下九石。”⑧表示属于一定的范围、情况、条件等。⑨当某个时间或时节;时下。⑩由高处往低处。《论语·微子》:“孔子下,欲与之言。”(11)去;往。常指由西往东,由北往南,由上游往下游。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12)攻克。《吕氏春秋·慎大》:“一朝而两城下。”(13)退让。(14)颁布;下达。《韩非子·内储说上》:“令下而人皆疾习射,日夜不休。”(15)用;施行。苏轼《西江月 ·昨夜扁舟京口》:“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16)动作的次数。林嗣环《口技》:“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闲:
① 养马的圈。《周礼· 夏官·校人》:“天子十有二闲,马六种。”(有:又。)②一定的范围。《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③防止。《周易·文言》:“闲邪有其诚。”④清闲;空闲。李绅《惘农》之一:“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⑤安静。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轩:窗。)⑥通“娴。”1. 熟练;熟习。李白《豫章行》:“斩虏素不闲。”(虏:指敌人。)2. 文雅;闲静。曹植《美女篇》:“美女妖且闲。”亦:
①副词。1. 相当于“也”、“也是”。《诗经·郑风·将仲子》:“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仲:老二。怀:怀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2. 表示语气的减弱。相当于“不过”、“只是”。《战国策·齐策四》:“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好:喜欢。患:担忧。)②语气词。《诗经·召南·草虫》:“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止:语气词。觏gòu:相遇。)[不亦]用于反问句。表示委婉语气。《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何:
(一)①疑问代词。1. 什么。《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nóng)矣?”(那长得很茂盛的是什么?)2. 为什么。《汉书·伍被传》:“公独以为无福,何?”3. 何处。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②副词。1.表示反问。相当于“怎么”、“哪里”。《史记·项羽本纪》:“大王来何操?”《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身,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邪:同“耶”。)2.表示感叹。相当于“多么”。曹操《观沧海》:“水何澹澹。” (二)hè 扛;担。《诗经·曹风·候人》:“何戈与祋(duì)。”(祋:兵器名。)泛指背负。《诗经·小雅· 无羊》:“何蓑(suō)何笠。”引申为承受。《诗经·商颂·长发》:“何天之休。”(休:福。)以上意义后来写作“荷”。幸:
①侥幸。《荀子·议兵》:“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②幸运。《论语·雍也》:“不幸短命死矣。”③幸亏;多亏。鲍照《秋夜诗》:“幸承天光转,曲影入幽堂。”④欣喜;庆幸。张际亮《送云麓(lù)观察督粮粤东》:“梅花频折贵官多,荔枝得饱游人幸。”⑤宠爱;宠幸。《史记·蒙恬列传》:“高雅得幸于故亥。”⑥希望;期望。《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幸天下有变,而欲有大功。”⑦旧指封建帝王亲自到某地。《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帝幸梁山宫。”⑧敬辞。表示对方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幸运。晁错《言守边备塞疏》:“陛下幸忧边境。”也:
①语气词。用在句末。1. 表示判断或肯定。《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2.表示疑问或反问。《论语·为政》:“子张问:‘十世可知也?’”②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引起下文。《论语·雍也》:“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回:颜回。)③副词。庾信《镜赋》:“不能片时藏匣里,暂出园中也自随。”随:
①跟随。《庄子·人间世》:“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②沿着;顺着。《范子》:“圣人之变,如水随形。”③顺应。《淮南子·齐俗》:“故圣人论世而立法,随时而举事。”④听任;放任。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⑤追逐;追求。《周易·随》:“随有求得。”(追逐而有所求则必得。)⑥副词。随即;接着。《史记·留侯世家》:“(张)良殊大惊,随目之。”(殊:非常。目:用目看。)⑦周代侯国名。在今湖北省随县。⑧春秋邑名。在今山西省介休县。旌:
①古代用牦或五色羽毛装饰的一种旗子。《诗经·鄘风·干旄》:“孑孑干旌,在浚之城。”(孑孑:特出的样子。干:同“竿”,旗杆。浚:春秋时卫邑。)又泛指旗帜。屈原《九歌·国殇》:“旌蔽日兮敌若云。”《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近来奉辞伐罪,旌旄所指,刘琮束手。”②表彰。《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以志吾过,以旌善人。”(志:记。)张溥《五人墓碑记》:“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旌旆:
旌旗。李白《九日登巴陵置酒》:“~~何缤纷。”旆:
①古代末端像燕尾装饰的旗。《诗经 · 小雅·六月》:“织文鸟章,白旆央央。”(织文:染丝而织成花纹。鸟章:鸟纹图饰。央央:鲜明的样子。)②代指旌旗。《诗经·商颂·长发》:“武王载旆。”到:
①达到;到达。《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蒙到,二郡皆服。”《史记·平准书》:“于是天子北至朔方,东到太山。”(太:同“泰”。)②通“倒”。颠倒。《墨子·经下》:“临鉴而立,景到。”(鉴:镜。景:同“影”。)尖:
①细小而尖锐。杜甫《送张十二参军赴蜀州因呈杨五侍御》:“两行秦树直,万点蜀山尖。”《新五代史·李崧传》:“为浮屠者必合其尖。”(浮屠:塔。)②形容物体末端尖锐或突出的部分,即上小下大。江淹《江上之山赋》:“荛嶷兮尖出,岩山开兮空凿。”《北史·古弼传》:“弼头尖,帝常名之曰笔头。”③声音高而细。欧阳修《感兴五首》之五:“虫声急愈尖。”- 上一篇:情通上玄,如膏绵绵。
- 下一篇:悠悠行远道,冉冉过良辰。
- 蜂虿隔万里,云雷随九攻。
-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 蜂蝶缤纷抱香蕊,锦鳞跳掷红云尾。
- 蜂迷蝶恋,雨沾云惹
- 蜃中楼·抗姻
- 蜃楼外史
- 蜃楼外史
- 蜃楼志
- 蜃楼志
- 蜃说
- 蜃说
- 蜈蚣与蚓
- 蜈蚣与蚓
- 蜉蝣
- 蜉蝣
- 蜉蝣
- 蜉蝣
- 蜕凡形,礼丹阳父。
- 蜕化阶段
- 蜕变
- 蜕羽难留,顿觉仙梦远。
- 蜗之庐居
- 蜗以涎见觅,蝉以声见粘,萤以光见获,故爱身者,不贵赫赫之名。
- 蜗牛与蝉
- 夫唱妇随
- 夫妇
- 夫妻
- 夫妻店
- 夫婿
- 夫子
- 夫子自道
- 夫役
- 夫权
- 夬
- 瞵
- 瞶
- 瞷
- 瞸
- 瞹
- 瞺
- 瞻
- 瞻仰
- 瞻仰遗容
- 瞻前顾后
- 2024三明学院录取分数线:河北最低472分
- 2024四川美术学院录取分数线:河北最低513分
- 华南理工大学(预科班)近三年在贵州录取分数线(含2021-2023最低分)
- 2024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录取分数线:河北最低481分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预科班)近三年在贵州录取分数线(含2021-2023最低分)
- 2024成都工业学院录取分数线:河北最低519分
- 2024广州南方学院录取分数线:河北最低449分
- 2024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录取分数线:河北最低503分
- 华南理工大学近三年在广西录取分数线(含2021-2023最低分)
- 东南大学近三年在广西录取分数线(含2021-2023最低分)
- 䌕
- 檷
- 䤍
- 𨢥
- 𪋃
- 𩔢
- 禰
- 𢐶
- 𥌃
- 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