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高考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词汇 高考汉语字词 高考文言文 古诗文阅读 旧版资料
诗文 | 《悼——敬献于沫若先生之灵》 |
释义 | 《悼——敬献于沫若先生之灵》《悼——敬献于沫若先生之灵》 曹葆华 我双手紧紧掩护着胸膛, 只身走来这荒凉的山上; 不管天边爬起了新月, 冷风吹送过几阵雁行, 我只提起肮脏的衣裳, 蒙上眼眶将眼水组织; 高声呼起树间的乌鸦, 唤来溪边萤火的辉煌, 同在这天悲地愁的夜里, 大声哭悼伟大天才的陨丧。 呵,沫若先生! 你绝世的英强。 茫茫万古罕有的豪壮! 双手安定文坛的基石, 荒野上筑起艺术的宫墙; 一身披挂反抗的铠甲, 在魔鬼的阵里横冲直撞; 你是千万青年灵魂的导师, 生命黑道上一颗引路的星芒; 大地难比你意志的坚深, 太阳也不及你智慧的明朗。 我们同是生长在峨眉山旁, 同是养育在大渡河上, 同受过凌云九峰的涵育, 同赏玩过古国海棠的花香。 只是你比我早来世上, 更比我早离温柔的家乡; 我未曾瞻仰你英勃的风采, 倾听你滔滔言辞的奔放。 现在你的幽灵飘荡天堂, 我只有向天呈诉我一生的倾望。 你不知我幼年居留故乡, 血液中贮满冲天的反抗; 常站立郊野向天呼嚷, 人不自由不如山圈里的牛羊。 有时我愿望肩生双翼, 一翅飞跃三峡的峦嶂; 周览五岳摩天的惊奇, 赞赏茫茫海天的雄壮, 口中倾吐出自由的欢歌, 使浩大的苍穹布满歌声的悠扬。 这时你正当蓬发赤足, 在东瀛岛上高歌《凤凰》;* 心灵包括宇宙的伟大, 气魄不减海潮的奔放。 每一次西风带着歌响, 超越巫山来到了岷江渡上; 我平静的心湖突起波澜, 安息的灵魂遭受剧烈的震荡。 有时我还引首凝望着东方, 不知道晚钟报告天色的昏黄。 你不忍目睹恶魔的猖狂, 把穷人的血肉当作食粮; 立刻脱下长衫,换上短服, 抛弃笔锥,提起长枪; 大步踏上革命的战场, 摧毁那阻碍平等的山嶂; 你高声叫醒四方的梦客, 招来千万勇烈的少壮, 同乘山河震动,血雨飘零, 吓倒了不少混世的魔王。 这时我正伏处锦城中央, 含泪忍受礼教的束绑。 忽闻扬子江上传来战歌, 我哭泣的灵魂乐得欢呼跳唱! 我立誓愿以鲜红的心血, 洒在“革命”光荣的旗上; 不惜我头颅当作砖石, 筑起“自由”巍壮的高墙; 但是我束装刚出夔门, 黄鹤楼边已成埋人的北邙。 因此我坠入绝望的迷茫, 如黑夜行程熄灭了灯亮; 只得跟着飞雁走来北国, 敛藏身影在这幽静的园墙。 我把灵魂在典坟中埋葬, 从朝至晚与古人谈讲; 不问门外时光的短长, 墙畔的玫瑰送来芬芳; 中原冬冬杀人的战鼓, 也在我心湖上打不起波浪。 但是你怀抱崇高的理想, 鼓起热血仍向前冲撞; 不为黄金换卖了灵魂, 更不怕钢刀刺上胸膛。 虽几次你逃难扮作女郎, 几次孤零零漂泊海上; 你仍高唱激昂的悲歌, 唤来未死的人们同立战场; 大家倾洒最后的血滴, 把灰白的世界改变景象。 前晚三更我走入梦乡, 东方升起血红的太阳; 遍地布满忱挚的欢欣, 弦乐的音响在空中飘荡。 我见你引导千万英壮, 头戴赤冠,身穿着红裳, 齐立在茫茫的大海岸边, 高声欢呼自由的临降。 当时平静的海洋翻起波澜, 整个地球都动摇震荡。 那知这兆征你滴血尘壤, 虎狼口里最后反抗的声响。 次日东风便送来血腥, 使我安息的心灵坠入火炕; 我书中小小美丽的天地, 顷刻间变成漆黑的罗网。 我一面伤悼天才的消亡, 一面悲愤世界沉入昏茫; 料不到哭声又惊醒林鸦, 放出了哀歌倍增我的凄伤。 啊! 沫若先生! 你请安居天堂, 我不信黑暗的人间永无光亮! 天大的冰山有太阳消融, 遍地的野草有红火烧葬; 大陆若不会沉入海洋, 平等之歌终能够普天同唱; 那杀人吃人的虎豹豺狼, 明晃晃的钢刀岂肯容放?! 你待看二十年后的世界, 再不会如此惨白如此凄凉! 今日翻阅报纸,见沫若先生在上海遇难消息,不胜悲愤,因写此诗,不过中国报章的新闻屡常失实,希望此次亦复如是,我的诗只成一时感情的痕迹而已。1930年 【注释】 《凤凰》:即郭沫若的抒情长诗《凤凰涅槃》。 【赏析】 感情,是诗的灵魂,当诗人在极度悲痛或兴奋之时,缘笔而作,往往会成为千古绝唱。曹葆华的《悼》确实是情真意切的佳构,诗人读报,见郭沫若“在上海遇难的消息”,“不胜悲愤,因写此诗”以“敬献于沫若先生之灵”。虽然“消息”失实(诗人深愿如此),但诗人发自肺腑的“一时感情”凝成的诗篇却感人至深。 祭奠英灵,长歌当哭。诗篇直抒胸臆,倾吐对“伟大天才陨丧”的沉痛哀思,抒发对“绝世英强”的热烈赞颂,宣泄对虎豹豺狼的无比愤慨,显示诗人决然奋起的坚强意志。感情诚挚、强烈而深沉,诗人的感情波涛撞击着、感染着读者,引起人们的共鸣,郭沫若的形象和诗人自我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天悲地愁的夜里”,诗人独上荒丘。随着“呵;沫若先生”的一声呼告,诗人郁结的感情如洪流奔泻而下,无尽哀思,满腔激愤,化作对“灵魂的导师”郭沫若的缅怀与讴歌。讴歌他坚深的意志,明朗的智慧,豪壮的气概。缅怀他开拓文坛的丰功伟绩:“双手安定文坛的基石,荒野上筑起艺术的宫殿;一身披挂反抗的铠甲,在魔鬼的阵里横冲直撞”,成为青年“灵魂的导师”、“引路的星芒”。赞颂他毅然投身大革命洪流的献身精神:“立刻脱下长衫,换上短服,抛弃笔锥,提起长枪;大步踏上革命的战场,摧毁那阻碍平等的山嶂。”赞颂他面对血雨腥风不屈的斗争精神:虽几次乔装逃难,只身漂零海上,“仍高唱激昂的悲歌”,“不为黄金换卖了灵魂,更不怕钢刀刺上胸膛”。郭沫若的形象,在中国新诗坛上还是首次出现。诗篇塑造这一形象,用的是写意笔法,重在传神,意在抒情,神情合一,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烘托郭沫若的形象,突现其文坛旗手、革命先锋的特色。当然,诗人对郭沫若的礼赞,既是出于对郭沫若的崇敬,也蕴含着对文坛前驱、革命英魂的深厚感情。 “我”是贯穿全诗的抒情线索,自始至终有“我”的声音,“我”的真情袒露。这个与时代相通的“我”,使诗篇达到了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我”的经历、感情和感受是独特的,又能唤起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共鸣。“我”与“灵魂的导师”郭沫若同是生长在峨眉山旁、大渡河上,同受家乡山川风物的孕育。“我”幼年留居故乡,深感“人不自由不如山圈里的牛羊”,渴望展翅飞跃,“倾吐自由的欢歌”。当东瀛岛传来郭沫若那激情奔放的交响曲《凤凰涅槃》,“我”安息的灵魂为之震荡;大革命洪流,扬子江上郭沫若的战歌,使“我”忍受礼教束绑的哭泣的灵魂“乐得欢呼跳唱”,誓将鲜血洒在革命的旗上;不料风云突变,“我”绝望、迷茫,“把灵魂在典坟中埋葬”。是郭沫若“激昂的悲歌”,在“我”的梦乡“升起血红的太阳”,跟随他“高声欢呼自由的降临”。那知这时郭沫若正“滴血尘壤”,腥风传来,“我书中小小美丽的天地,顷刻间变成漆黑的罗网”。“我”椎心泣血,义愤填膺;“我”坚信革命人民手中明晃晃的钢刀岂肯容放那“杀人吃人的虎豹豺狼?!”“我”预言:“你待看二十年后的世界,再不会如此惨白如此凄凉!”这是二三十年代渴求自由、向往革命的一代青年的思想历程,是一代人的觉醒。“我”的感情的典型意义正在于此。同时,“我”又是郭沫若形象的有力映衬。“我”正是在郭沫若的诗篇与精神的感召、鼓舞下奋然前行的。 本诗的抒情格调悲壮、激越,具有一种悲壮美的色彩,这主要是由于郭沫若的高大形象和诗人沉痛哀悼的感情构成的。“呵,沫若先生!”这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呼唤,面对着“你”那肝肠寸断的倾诉,产生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感染力;由悲而愤、而奋起,这又是一种豪壮之情。 诗篇结构精致,全诗十二节一百二十行诗由“我”对郭沫若的缅怀与赞颂串连在一起,从首至尾如独茧抽丝,浑然一体。每节十行,诗行整饬,隔行押韵,[ang]韵一韵到底,韵脚密集而清亮,富于音乐的旋律,再加上质朴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更增添了本诗的悲壮之美。 |
随便看 |
|
高三复习网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