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狐假虎威
《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后以“狐假虎威”比喻凭借别人的威势欺压人。《警世通言》卷三一:“居中的人还要扣些谢礼,他把中人就自看做一半债主,狐假虎威,需索不休。”《儒林外史》一回:“这小厮那里害什么病! 想是翟家这奴才,走下乡狐假虎威,着实恐吓了他一场。”亦作“虎威狐假”。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或以隼翼披,虎威狐假。”清·筱波山人《爱国魂·骂奴》:“更可恨几辈虎威狐假,出宗邦便托足他的腐败生涯。”亦作“狐借虎威”。《宋书·恩幸传序》:“曾不知鼠凭社贵,狐借虎威,外无逼主之嫌,内有专用之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