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漆身吞炭
《史记·刺客列传》载:东周时智伯为赵襄子所杀后,智氏家臣豫让欲行刺赵襄子,为能够接近他,“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谓故意变形改音使人不能认识,舍身以酬知己,或雪耻复仇。唐·李翱《与本使李中丞论陆巡官状》:“上之所以礼我者厚,则我之所以报者重。故豫让以众人报范中行,而漆身吞炭以复赵襄子之仇。”明·朱鼎《玉镜台记·新亭流涕》:“我自愿漆身吞炭,尝胆卧薪,同心协力期雪耻,须歃血为誓,歃血为誓。”亦作“吞炭漆身”。 《三国志·魏书·毌丘俭传》“[毌丘俭、文钦]遂矫太后诏,罪状大将军司马景王,移诸郡国,举兵反”裴松之注引俭、钦等表曰:“斯义苟立,虽焚妻子,吞炭漆身,死而不恨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