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同声相应
《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孔颖达疏:“同声相应者,若弹宫而宫应,弹角而角动是也。”指乐声相和。后比喻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三国志·魏书·王卫二刘傅传论》:“昔文帝、陈王以公子之尊,博好文采,同声相应,才士并出,惟粲等六人最见名目。”唐·杨炯《晦日药园诗序》:“凡我良友,同声相应。”《金瓶梅》六九回:“自古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同他做伙计,亦是理之当然。”亦作“同声之应”。宋·徐铉《扬州府新建崇道宫碑铭》:“同声之应,千里非遥。”参见“同气相求”。 |